抖音又出新规,这条“流量密码”失效了!

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各种渠道、机会增加,诈骗、色情等灰黑产也在阴影处不断滋生。

其中,「不实信息」就是威胁用户上网安全的一大因素。

相信不少冲浪的用户,都见识过“信息欺骗”的力量——贩卖焦虑赚钱,煽动男女对立吸流量。

那些「不实信息」伴随着互联网的特点被快速扩大和加速传播,通过夸张、画质低劣的视频煽动用户情绪,甚至对用户进行洗脑,引导用户落入财务陷阱。

那么,这些「不实信息」究竟是如何产生的?我们又该如何抵挡「不实信息」的侵害?

对此,抖音在 8 月 16 日举办“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”,相信我们能从中得到答案。

抖音又出新规,这条“流量密码”失效了!

01、什么是「不实信息」?

提到「不实信息」,不少业内人士认为,其威胁性不亚于网络诈骗。

“网络诈骗固然可恨,但是由于不断地宣传教育+严厉打击,用户的心智已经相对成熟,甚至会在抖音小安的提醒下主动举报;相比之下,用户难以甄别「不实信息」,更容易中招。

在「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」的相关信息中,运营社发现,抖音明确界定了不实信息并非仅仅指谣言,而是虚假人设+谣言+辅助传播工具的结合。

这意味着「不实信息」定义范围更广,相较于谣言,「不实信息」也更加狡猾难缠,因此抖音用了一个更高更全局的视野去分析和治理这个风险。

这具体体现在界定「不实信息」形式的多样化上:

一方面,「不实信息」会以虚假的专业知识存在。

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总结过一个谣言公式: 谣言的传播能力=(问题重要性×谣言模糊性)÷公众判断能力。

这个公式认为,公众判断力越弱,谣言的传播能力就越强。

因此我们也就不难发现,由于大众科学素养缺失,在专业知识领域,尤其容易出现「不实信息」。

拿健康知识举例,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用户越来越关注家居环境,于是不少不法分子利用用户的恐惧过度渲染「甲醛危害」,甚至引诱用户缴纳各种“除甲醛智商税”……

这种「不实信息」就属于在专业知识中,掺入虚假信息,形成半真半假的内容。对此,不仅用户难以辨别,就连平台想要出手打击也颇为费力。

另一方面,更多的「不实信息」还会存在于庞杂的社会类新闻中。

受到巨大的流量引诱,只要有热点资讯,这些「不实信息」常常会出现。

第一类是日常主动编造类型。

比如抖音前一段时间封禁的“外卖小哥,因为一份麻辣烫给我下跪”这类视频。

大量不同的账号,批量编造着同样的内容——一个外卖小哥带着两个孩子送外卖,孩子真正的父母都去世了云云,以此来博取不正当流量。

由于其编造内容均来自日常生活,在没有发酵前,极难被甄别处理。

第二类是重大事件中蹭热度、仿冒正主类型。

比如俄乌战争前后,各种蹭热度的“第一手信息”层出不穷—— 2 月 27 日,一名在乌克兰工作和生活的华人,利用海内外信息差,将俄罗斯阅兵时场景编入视频在多平台分发,谎称为俄乌战争视频。

再比如,6 月 10 日,唐山事件出来以后,为了挑拨群众,恶化矛盾,获取不益流量,不少违法账号仿冒正主出来发声,甚至虚假摆拍,称“受害女子被打死”、“被汽车碾压”等。

短短三天时间,平台就主动拦截和处置了 157 个违法、违规账号,处理违规视频 4992 条。

第三类是演绎摆拍被当作真实事件传播类型。

前段时间,在海南三亚,一女子在夜市内唱歌被客人泼酒的视频引发热议,随后,视频中店铺的工作人员却表示,“该视频是拍摄的段子,出镜的都是自家的员工,都是有剧本的”。

这类视频的内容大多具有煽动性,让情绪上头的用户难以辨别。

除此以外,还有两类由于“传递不当”产生的「不实信息」,包括用户以讹传讹,对事件进行玩梗、猜测,引发大量关注和传播后,导致的「不实信息」;还包括由于信息传递不完整,受众进行各种猜测,造成的「不实信息」。

综上,我们不难发现,和其他网络灰黑产相比,「不实信息」在前期真相不明的时候,具有极强的隐蔽性。

对于用户来说,它们往往披着「科普」、「真实」的外衣,却和诈骗、网暴、色情等行为结合,将用户带入「情绪」、「认知」的陷阱中。

对于平台来说,任由「不实信息」横行,不仅会降低用户信任度,长此以往,更有损平台公信力,而比点击量更珍贵的,恰恰是平台的公信力

02、打击「不实信息」,非一方之责

了解了「不实信息」的狡猾和难缠以后,我们也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被处理的不实信息占整体比重极小,抖音仍然坚决打击处理。

观察下来,在多轮较量、长期观察后,这场打击「不实信息」的战役似乎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——「不实信息」不断迭代,抖音也不断更新能力,包括追溯、研判、干预……

「虚假专业知识」类不实信息账号善于利用权威人设伪装自己,那么抖音就会对创作者和内容属性进行「分析」,还会通过各方努力对内容进行「验真」,帮助用户甄别虚假知识。

「日常主动编造类型」和「演绎摆拍被当作真实事件传播类型」不实信息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,用户难以界定是真是假,是真实发生还是恶意煽动。

对于这类暂时无法核实又被怀疑的视频,抖音会利用「提醒」能力进行打标处理,提示用户理性看待。

「重大事件中蹭热度、仿冒正主类型」不实信息往往热较度高,且极易传播出去。

因此抖音就上线了「拦截」和「打标」能力,主动拦截已经明确的不实信息,同时限制其再次传播,从流量源头掐断不实信息的滋生。

抖音公开数据显示,2022 年以来,在多重能力加持下,抖音共处理 319 万条不实信息, 对 90 万条存疑信息打标。

这样看,在处理「不实信息」上,抖音历经百战,似乎已有进展。

但是,在对话时,抖音相关负责人却告诉运营社,抖音在治理不实信息上依然存在困难,常年单打独斗+层出不穷的「不实信息」,对平台的精力和耐力提出了极大的考验。

对方提到,他们在处理「不实信息」过程中,面临着杜绝难、核实难、辟谣难三大问题。

首先,从源头上看,「不实信息」难以被杜绝。

原因有二:

一方面,只要流量不息,不法分子就会一直制造谎言,谎言不结束,「不实信息」就会一直存在。平台也不可能为了杜绝「不实信息」,就将所有“经过艺术加工的视频”限流甚至封禁,投鼠忌器,「不实信息」也就越来越猖獗。

另一方面,我国目前针对谣言的法律治理机制还不完善,不法分子仍然有漏洞可钻。

“网络谣言监管的机关比较分散,网络谣言的监管往往通过专项行动进行,尚未健全常态化的监管机制。”——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

其次,从审核上看,有的不实信息往往真假掺半,内容模棱两可,在法律上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,让平台难以界定。

“目前我国关于网络谣言治理的法律规定还比较笼统,对于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、构成要件、规制程序、民行刑法律责任的衔接等方面的规定尚不明确。”

在这种情况下,「不实信息」产生的低成本和核实的高代价,也大大增加了平台治理的难度。

最后,即使平台倾注全力一一核实,那些和热点资讯绑定的不实信息传播速度极快,受众极其广泛,平台不仅难以追溯源头,辟谣效果也会大大减弱。

正所谓,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,对平台来说,想要辟谣跑赢谣言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更严重的是,在以上这个过程中,还存在着一个正三角和一个倒三角的矛盾。

「不实信息」在前期难以被发觉,只有其达到一定量级时,平台才能发现、判断、治理并预防再发酵。

即使是投入巨大的抖音,其治理手段,也是在前期较为单薄,越往后期越丰富越精准。

我们不难发现,依靠单个平台独立治理如雨后春笋般的「不实信息」,最终结果只能是平台“九死犹未悔”,现实却“折戟沉沙”。

不少业内专家认为,单个平台没有办法治理「不实信息」,想要根治,就必须联合解决,共建一个「不实信息」的治理平台

其中,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,在文章「网络谣言的协同治理」中提到,想要有效打击「不实信息」,除了完善法律治理体系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以外,还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。

郑宁老师认为,“徒法不足以自行。互联网开放、自由、复杂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应该构建一个由政府、互联网平台、行业协会、媒体、专业机构、高校、社会公众等多方参与、协同治理的网络谣言治理机制”。

对此,饱受「不实信息」威胁的抖音,率先提出为各方提供辟谣的基础产品能力——在刚结束的抖音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上,我们获悉,抖音已有预警、分析、验真、标记、辟谣、拦截、提示七大步骤系统,便于全面治理「不实信息」。

这样一来,平台一方面可以在前期主动预警分析,中期核实辟谣分层惩治,后期拦截防止扩散,形成完整链条;另一方面,还可以联合媒体、专业机构和权威部门等,形成抵抗「不实信息」的生态圈层,其威力自然不言而喻。

03、结语

在巨大的利益面前,「不实信息」、「网络灰黑产」等互联网蛀虫不断更迭,平台要净化网络环境,就要意味着要打一场漫长不已的战争。

有的平台很快听之任之,有的平台却始终坚持在一线,出钱出力。

但是显然,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“单打独斗”,成本高,见效慢。

抖音提出的共建辟谣平台,从生态圈层方向努力,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——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运营社,在过去 3 到 6 个月里,平台主动、快速从生态圈层 + 平台能力两个维度提升治理「不实信息」的能力,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

2022 年,抖音对不实信息的研判和处置效率,提升了 232%上线了溯源、打标、粉丝抹除等 9 项产品功能。其中,抖音对不实信息首发账号的追查准确率接近了 80% 

这些做法,值得同行参考。

本文为@运营研究社原创,运营喵专栏作者。

(0)
运营研究社的头像运营研究社专栏作者
上一篇 2022-08-15 08:13
下一篇 2022-08-19 09:16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公众号
公众号
返回顶部
运营喵VIP会员,畅学全部课程,点击查看 >